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汁
作者: 金凤霞
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7期
内容摘要:本文从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作用、原则、基本形式来谈板书的优化设计,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板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应力求精要与美观,既醒目又悦目,才能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板书设计的作用
语文教学板书不仅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而且也是对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影响最直接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影响学生“会学”。教师在教学中的板书,反映了教师理解教材的思路和组织讲解的方法。学生通过板书,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如何抓要点、难点,如何进行归纳、论证、说明等,掌握了必要的学习技巧。
2.影响学生“学会”。学生通过课堂板书,能够清楚地领会教学内容的思路和结构,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牢固地保持对知识的记忆,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板书设计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板书是一种直观性教学活动,是教师语言教学的有利补充。它必须通过简洁的语言文字、形象的教学符号等形式,将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以及所要传达的教学信息,清晰、准确、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感知、理解和记忆。所以,直观性是板书设计的重要原则。
2.目标性原则。一幅好的板书设计,首先应符合教学目标原则。一篇课文,从编者和执教者的意图,应教会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哪是教学重点,执教者要在处理教材、备课过程中将这些与板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考虑,设计出符合目标的板书。
3.简约性原则。板书是教师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进行的教学活动。因此,板书内容应力求简洁、提纲挈领。
4.美观性原则。板书是一种视觉性艺术。它通过字的形体变化、色彩的搭配以及图表的构建等形象化辅助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所以,板书设计要做到美观大方。
三.板书设计的形式
1.线条式。
这类板书是通过运用文字及简单的符号(线条、箭头等)组成简单的图案,从而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的板书形式。这种板书常常要对教材高度概括,精简枝叶,提炼中心,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
2.概括式板书。
概括式板书由于板书的内容是课文内容的“纲”,可以“纲”带“目”,牵动全篇,因为它的概括力很强,常用于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课文。这类板书可以展示作者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图文式板书。
学生对于色彩和图画的感知和记忆是优于对枯燥的文字的记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板书中教师应多应用丰富的颜色和通俗易懂的图画来进行板书设计。
这种设计把安塞腰鼓的种种魅力、文章所蕴含的内涵和思想最后以一个“腰鼓”的形象和鼓椎飘带的飞扬得到了形象的展示,使学生多年后都将记忆犹新。
4.思维导图式。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博赞于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学习、写作等各方面,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在课堂教学板书创作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整理、反思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把今天的所获应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意志训练,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王松泉先生说:“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师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学生学习中掌握真谛的显微镜;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每堂课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这话生动地揭示了语文板书的深刻价值。因此,板书在语文课中的地位始终是举足轻重的,优化板书设计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
金凤霞,甘肃省陇西县城关第一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