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xx”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xl n E.N .,zlZ[-tAo 壬iE 2011·2(上半月) “被××’’ 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口周 健 引言 的、中性的、科学化的语言常规,呈现出生 动性和创新性的特质。 语言变异主要有规则、形式和内容三 打”、“被取笑”等;第二种是“被+N+VP”, 由于网络话语在表达方式上的极度 开放和自由.…螳新颖的语言形式和用法 如“被坏人打了”、“被张三取笑了好久” 等。网络话语“被XX”完全采取第一种形 会非常方便地制造出来并在很短的时问 种形态,“被XX”存这j三方面体现得非常明 显。 式,彻底放弃了第二种形式.把施事者“N” 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流行用语。在过去 两年的时r口】里.网络上“被XX”逐渐成为一 个非常活跃的话语模式,“被自杀”、“被就 隐藏在上下行文中。这样一来。在原有的 (一)规则变异 “被XX”完全不同于传统语法中的被 表达习惯中通常需要用几个句子才能表 达出来的意思。用“被XX”表达起来就显得 业”、“被增长”、“被小康”、“被富裕”、“被 和谐”、“被开心”等词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一动结构。汉语传统语法中“被”后的动词一 定是及物动词.且必须具有处置意义。但 在网络话语“被XX”中,这一规则完全被忽 简洁利落。 长度受限。在传统语法框架下的“被” 时间成为弱势一方的人们感到无可奈 字结构中,动词大都为一个字或两个字, 何时流行的表达模式。而且这一话语模式 已经从网络论坛和博客中走出来,为大批 传统媒体所接受并使用。一时间,汉语中 的被动句似乎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 视了,从最先出现的“被自杀”到后来的 “被就业”、“被自愿”、“被和谐”、“被先进” 如“被打”、“被笑话”等,而“VP”可以比较 复杂,如“他被人笑话了好多次”。但是在 等,不仅不含处置意义的及物动词.连很 多不及物动词甚至名词、形容词等其他词 性的词都出现在“被”的后面。“被XX”作为 新兴的话语模式.“被”的位置是固定的, 网络话语“被XX”中,构成“XX”的成分主要 是双音节词汇,如“被增长”、“被开心”等, “被XX”不仅句法、语义、语用特点都和传 统“被”字句不同.而且通过这一话语模式 还能窥探出语言变化的轨迹和社会心态 在语言中的反映。本文尝试透过社会语言 学视角对“被XX”这种网络话语模式作出 同时也存在少量的三音节词汇,如“被潜 规则”、“被精神病”等。“被XX”作为一种固 而“XX”的构成成分则非常自由,主要可以 归为两大类。 被+动词(不具备处置意义的及物动 定的话语模式,“XX”仅限于单一词汇,不 “大学生们被就业了一次”之类的说法。 (三)内容变异 能使用包含修饰成分的短语,比如不存在 分析和解读 社会语吉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在这 个概念之下.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 可以得到很好的研究,包括语言的社会功 词或不及物动词)。“被代表”和“被赞成” 中的V是不具备处置意义的及物动词.而 更多情况下V都是不及物动词.如“被自 使用范围缩小。传统被动句的使用范 围极广,无论在什么语境下表达什么样的 杀”、“被就业”、“被失踪”、“被捐款”、“被 内容,都可以无障碍地使用被动句。但是 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语言学 认为,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_T具的语言. 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 下降”等。以上动词都本应由施动者主动 做出,却被“被”赋予遭受意义,使得被动 和主动同时存在.创造一种施动和受动同 体的荒谬感。 但是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这类动词 用于被动结构虽然违反了汉语语法规则. 网络话语“被XX”在含义上的使用范围就 狭隘了很多.将消极语义表露得极其强 烈。从网络和传统媒体上搜寻语料,几乎 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所以,我们既要从语 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 找不到一例是带有积极肯定的态度的,基 本上都在表达质疑和否定,大都是用来突 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 演变,又要从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的事实 来考察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演变和发展 的过程。所以,我们就从语言变异和社会 心态这两个角度解读“被XX”。 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是指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 出主语的权利被强大的施动者剥夺和压 但却符合生成语法的被动句理论。实际 上,印欧语系中的某些语青是可以允许不 及物动词的被动化的,如挪威语、乌克兰 语等。 被+其他词性。“被XX”对于人类语言 普遍语法的扭曲主要体现在大量非动词 制,表述受动者作为弱势一方的不情愿和 无奈,贬义色彩浓厚。 语用意义扩大。虽然使用范围较传统 “被”字句缩小了,但“被××”模式的语用价 值之丰富却是前者远远比不上的。“被XX” 的语义结构包含i部分:受动者、施动者 形式。通常,语言表达系统会因为社会因 素、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出现 语言形式上的变化.它通过使用各种不同 的语言变体表现fn来。自网络诞生之日 起,网络上使用的语言一直都显现典型的 语言变异现象。从一度流行的“恐龙”、“你 今天yahoo了吗”、“雷死人了”、“圈”等,到 本文中讨论的“被XX”,无不偏离和违反了 词汇进入被动结构,如“被小康”、“被和 和“XX”所表示的行为或属性。受动者本来 谐”、“被富裕”、“被繁荣”、“被艾滋”、“被 下等人”、“被G2”等。构成“XX”的形容词、 名词或其他类型的词把并未存在或不具 备的状态故意说成是存在或具备的.强加 给受动者。 (二)形式变异 是没做出或不具备这种行为或属性.但是 施动者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确定“XX”的 存在,把“XX”强加给受动者。这个语义过 程若用传统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很哕唆又 高,根本没有达到小康,但当地为了 政绩使用掺有水分的数据,使得农民的生 活水平在统计结果上看起来达到了小 很平白。例如:“农民的生活水平本来并不 形式单一。传统语法规则中的被动结 构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被+VP”.如“被 语言中现行的规则系统,打破了语青零度 72钙固藏孵者 XZN'M.ZE.)V"AIHAOZHE 2011·2(上半月) 康 ”这种表达若是使用“被××”话语模式 的话只要一句就足以表达:“农民被小康 了。” 象,网民就会用“被××”去描述这种现象。 在这种语境背景下,以反传统形式出现的 “被××”话语模式特别适合用来表达对于 强势一方权威性和公正性的挑战和质疑, 表现弱势一方的无奈与不甘。实际上,近 几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有一大部分是 基于社会公共事件产生的。如“”、 “欺实马(70码)”、“俯卧撑”、“楼脆脆”等, 都是网民在对公共事件进行自主解读之 后创造出来的词汇。 网民追求娱乐化,媒体追求大众化。 媒体蓄意地无限挖掘公众政治事件中的 娱乐元素.把它们转换为纯粹的大众狂 欢。中国媒体迅速融入了泛娱乐化的狂潮 之中,娱乐大众成了它们的第一诉求,不 管是报道俄罗斯“别斯兰惨案”之类的政 治事件,还是面对“高房价”、“楼脆脆”、 “富士事件”等社会现象。中国媒体 对比以上两句话,可以清楚地发现, 传统方式的表达清晰但直白、具体但冗 长、陈述了事实但缺乏感情和内涵上的空 间。“被××”方式的表达不具体细致但语 义容量极大,将对于施动者“当地”的 讽刺、质疑、否定、无奈和对于受动者“农 民”的同情和支持都包含在一句话之中。 而且阅读者对社会的体验和对时局的认 识越丰富.从这句话中得到的理解就越 多。 社会心态 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娱乐精神”。而眼下媒 体不约而同地集体使用了“被××”这种具 有黑色幽默性质的网络话语也就毫不奇 怪了。 在泛娱乐化的现代社会,以年轻人为主的 网民群体在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流行 语的同时,他们也对时尚新奇的语用现象 存在着相当强的甚至近乎盲目的追从。这 也正是眼下如此之多的网络流行语层出 不穷的原因。“被×x”作为一个典型的网络 流行语.以其新颖别致的形式受到网络群 体的注意和追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尼尔·波兹曼早在1985年就指出:“在一个 所以。我们可以说,网民乐于使用 “被XX”是在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媒体乐 于使用“被××”是想表现其贴近大众。在当 前社会独特的 tk,态下,“被×x”这种话语模 式“被流行”了。 结语 社会心态是指社会主体活动的心智 状态,其内容包括心理取向、社会理智和 文化精神。从本质来说,它是社会存在的 变化规律在社会主体中的精神内化。而 “被x×”话语模式的出现和流行.正体现出 了当今中国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在 话语表达层面上的特点。 传统,追求创新,重视权利.挑战 新词语的产生和旧词语的灭亡是语 言的恒久规律.一个新词或一组新的话语 模式在流传过程中是被自然淘汰还是最 终固定下来转入一般词汇,这就要看社会 整体的接受程度和词语本身的生命力。 “被××”作为一种尚未定型的话语模式.我 讯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一切公众 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 文化精神。”这一预言准确地指向了我们 今天的现实.大量本来是比较严重或严肃 的事情统统都在空前强大的传媒面前变 得充满了刺激和欲望,变得无规则的游戏 化。当下层出不穷的流行语,大多都在消 解着相关事件本身的严肃性。多数网民频 繁乃至泛滥地使用“被×x”、“俯卧撑”、“躲 猫猫”之类的网络话语并不是完全出于对 权威。网络群体大多是年轻人,作为自我 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步觉醒的一代人,他们 反感传统的条条框框,厌恶官方呆板的语 言模式。在网络上表达观点时,他们本能 地选择了叛逆和张扬.网络也提供给他们 一们无须对它进行过多的干涉.流行的东西 可能会成为经典,也可能会昙花一现。未 来的社会语言环境是否能给予“被××”新 的内涵和外延.“被×x”是否能走出流行语 个自由的平台,他们可以安全地、放纵 的界定而进入日常用语,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被××”之类的新词 一地思考和宣泄。可以说,正是存在着这样 一种消解权威、忽视传统的后现代的社会 网络上“被××”形式语言变异的出现, 直在发展着汉语的构词能力,丰富着表 心态,才催生了这么多的“被××”。 不和谐不平等事件的关注和控诉,而主要 是因为“好玩” 达手段.同时也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语言 接受能力.观照着社会心态和社会现实的 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Tor A.Marli.Passive in Norwegian and in 是和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不公正事件联 系在一起的。最早出现的“被××”是“被自 “被××”之类的话语模式一方面可以 满足网民群体的娱乐心理,让他们感觉很 酷很好玩.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使用者获得 一杀”:20o7年安徽省阜阳市的李国福举报 该市颍泉区区委张治安违法占地,结 果被逮捕后离奇地死在监狱医院中,官方 说法是“自杀”,但网民普遍不相信,于是 种“心领神会、你知我知”的相互认同感 和群体归属感。为了迎合这种社会心态,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 1989(20),Number 1,101—108 2.Postman,Neil.Amusing Ourselves to 媒体变得越来越热衷于使用网络流行语。 “被××”诞生于网络。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被媒体所接受,即便是在较为严肃的标题 中,“被××”也是屡见不鲜。比如: 新闻周刊:我们不愿(CCTV) 应早日终结被就业被小康(CCTV) “被代表” Death: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USA:Penguin.1985 创造出“被自杀”一词来表达对此事的怀 疑和不满 随后出现的“被就业”也是在类 似的语境下被创造出来的:一名应届大学 毕业生声称发现学校在自己不知情的情 况下制造了表明自己已经就业的就业协 议书,实际上,该生根本没有找到工作。由 3.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第l2页。 4.黄家修、赵彦春:《论语言变异及其语用 效果》,《现代外语》,1996(4)。 5.刘杰、邵敬敏:《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 此类推.当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官方统计质 疑时,“被增长”就诞生了;当听证会无法 代表时,就“被代表”了。在这个 权利与权力角逐的时代,当公众面对不和 谐的现象却又无力解决的时候,普遍会用 黑色幽默式的讽刺和冷嘲去表达自己的 意见。面对着正常社会中不应该出现的现 “被已婚”背后的权力冷漠(《光明日 报》) 老人“被死亡”暴露基层多重病灶 贬义格式——“被XX”》,《语言与翻译》,2010(1)。 6.汤玫英:《“被××”格式流行原因探析》, 《新闻爱好者》,2oo9(23)。 7.周健:《被动句中保留宾语的生成分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olo(2)。 (《中国青年报》) 极度狂欢和零度痛苦,正在成为全球 (作者为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 师) 媒体的普遍现象。从CNN直播伊拉克战争 到西方媒体对英王室性丑闻的追踪报道. 编校:董方晓 粥 震带者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