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斯《谏逐客书》的说理艺术

李斯《谏逐客书》的说理艺术

来源:叨叨游戏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李斯《谏逐客书》的说理艺术

作者:李奕霏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4期

摘要:战国时代谋臣策士长于说理,李斯的《谏逐客书》精准地把握进谏对象秦王的心理,援引史实,立足现实,正反对比,行文讲究修辞富于辞采,成功地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并且官复原职,足见其说服艺术之高超,可一窥战国时代雄辩之风。 【关键词】李斯;《谏逐客书》;说理;艺术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奏给秦王的一篇奏章,力劝秦王解除逐客之令,是李斯的代表作之一。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的文学成就可见一斑。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使得这篇《谏逐客书》富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李斯《谏逐客书》的说理艺术。 一、精妙把握对方心理

韩国的疲秦计谋被识破后,秦国宗室大臣议论鼎沸,纷纷主张逐客,被秦王采纳,李斯也在驱逐之列,这篇奏议的写作目的就是谏秦王止逐客。纵观全篇,李斯并没有提及逐客令对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完全从秦王政的利益出发,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体现了李斯睿智的进言技巧。

文章开宗明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态度鲜明,直接表明奏章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李斯虽然对“逐客”为“过”直言不讳,但却没有把矛头指向下达逐客令的秦王,而是说成吏之过。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夸赞:“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李斯把逐客之过归结于吏,维护了秦王的尊严,顺乎人情,克服了君王的拒听态度和逆反心理,为下文深入论证提供了必要基础。接下来,李斯没有马上议论眼下逐客之争,而是话锋一转避开敏感的争论,把思维指向延伸到秦国历史的纵深,由秦王政逐客反向联系到秦国历史上君王用客而使国家富强的事实。李斯辅佐秦王政多年,能够充分把握他的心理,秦王嬴政最大的追求莫过于一统华夏,于是李斯精心选取了秦国四位明君广纳贤才以图强的事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秦王对于郑国事件引发的对客卿的心理成见,而且有力地发挥秦王祖先业绩的感召作用,使自己的论说引起秦王的心理认同,暗示秦王执意逐客是对先王施政方式的否定和背弃。在取得史实支撑后,李斯将思维指向导向秦王周围,用秦王所好之物皆非秦物来批驳逐客之过。李斯对秦王贪恋珍宝美色的喜好了如指掌,于是就近取譬,举出秦王的爱好之物未必皆秦产,说明只要可贵就应该不分地域,充分利用,进而让秦王试想,像对客卿一样一律拒绝外来之物,这对于掠宝成性的秦王来说必定是不可接受的,最后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从秦王最喜好的事物说起,无疑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如此这样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对秦王造成了极强的逻辑诱导和理论震慑。结尾痛陈逐客之弊:“逐客以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犹如一声警钟,对一心盼望统一华夏的秦王嬴政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此外,全文字字句句围绕秦国利害,震撼人心,这种至忠至诚之心不能不使秦王为之感动而反思逐客之过。 二、正反对比,层层深入

对比手法在《谏逐客书》中可谓随处可见。李斯在列举缪公,孝公,惠王,昭王任用由余,商鞅,张仪,范雎等客卿使秦国富力强后,立即提出猜想以作对比:“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揭示客卿对于秦国崛起功不可没的事实,而秦王嬴政一旦逐客将有愧先王苦心,使对历史的猜想成为现实。而对那些曾对秦有功的客卿来说则是背弃道义,过河拆桥之举。归有光评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李斯正是以此暗示秦王嬴政客卿中亦不乏由余之类,这就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逐客过矣”。接着转入现实层面,在列举秦王现有宝物后,引导秦王设想“必秦之所生然后可”的情景,现有的物质丰裕与李斯假设出的没有外来之物的单调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让秦王不得不反思逐客给秦国带来的后果。而秦王重物轻人的态度显然“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物和人的对比使嗜好色乐珠玉的秦王易于由物及人,认识到客卿的作用。最后李斯举出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的例子,与眼下秦国弃黔首,却宾客的行为进行对比,直指逐客将削弱秦国,壮大六国,“内自虚而外树怨与诸侯”的深远危害,从秦国未来命运的层面论述了“逐客过矣”这一中心论点。李斯《谏逐客书》由历史及现实,由物及人,由秦及五帝三王,由“内自虚”及“资敌国”,这样纵横联系拓宽了思考视域,形成了相互比较认证的机制,对比鲜明,有理有据,层层深入,表现出高超的说理艺术。 三、语言艺术

战国时代雄辩之风盛行,为了易于君王接受自己的主张,策士说客不仅长于说理,还要工于辞采。为了使秦王接受“逐客过矣”的观点,李斯《谏逐客书》十分讲究语言修饰之美,文章说理多用排比,用比铺陈张扬,立足大量事实,又不乏夸张修饰,骈散结合,被后世学者认为“骈文始祖”。例如,在说明秦如果没有外来之物的后果时,李斯写道“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骈句与散句错杂,不但富有整齐错落之美,读来也有抑扬顿挫之感,兼具形式美与音乐美,给人辞采恣肆之感。其次,铺陈是《谏逐客书》的一大艺术特色,而这些铺陈主要是由一系列对偶句和排比句构成的。例如文章一开篇即出现排比句式:“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建立在大量事实基础上的铺陈具有难以辩驳的气势,奠定了文章强有力的说服力。再次,比喻的使用使得文章说理深入浅出,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以泰山河海作比,以小喻大,证明广纳人才的重要性。另外,文章三处使用反问修辞,促使秦王思考客卿对秦国的功过以及外来之物的可贵,以不容置疑的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气间接论证了“逐客过矣”的中心论点。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使一个忠恳真切的人臣形象跃然纸上,无疑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和文章的文学性。

《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李斯充分揣摩了秦王政的心理,站在对方立场言辞恳切地陈述逐客之过,论证层层推进,辞气俱足。文学家恣肆的文采与政治家严谨的文思统一于李斯笔下,凝结成《谏逐客书》精湛的说服艺术,不仅打动了秦王嬴政撤销逐客令,也成为后世上书乃至辞赋的楷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