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的时间问题
来源:叨叨游戏网
本版主持,张志刚 经典研读 J备教J 《登泰山记》的时间问题 ⑩张 豪 摘要:《登泰山记》虽然是以“空间”为线索,随着地点不断转换,逐渐完成游历, 但教学中不太为广大教师注意的时间却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探究教学《登泰山 记》面临的难题,挖掘时间作为存在在《登泰山记》中的体现,剖析《登泰山记》中丰富 的时间内涵,抓住时间导引教学,能使以时间串联的空间景物的变化显得更为清晰, 进而使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志趣与情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关键词: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桐城派姚鼐 登泰山记 时间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大家 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 便被无形地消解了气韵,而且学生 姚鼐的代表作,全文仅448宇,却 是在疏通文字、串讲文意的基础 普遍缺乏生活经验,更是使文本涉 叙写了游览泰山的历程,描绘了泰 上理路线,析景物,赏手法,探移 及的游历过程与日出经过无法被 山风雪初霁、旭日东升的壮丽景 步换景,品气韵生动,引导学生学 有效感知。 色,以鲜明的艺术风格、绝妙的表 写法上的虚实、详略搭配,找景物 其次,学生不易领会文本蕴涵 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 动静、远近、大/J\、明暗的变化,赏 的内在情感。《登泰山记》藉登临抒 口的游记名篇,并被选入中学课 比喻、拟人的运用,析“乘”“历” 怀励志,却不直接抒发人生感慨, 本,成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篇 “穿…‘越”等动词的精妙……正所 “与柳宗元《永州八记》那样把身世 目。 谓:“词雅气畅,言简意丰:描摹生 的遭遇融入山水和范仲淹《岳阳楼 毋庸置疑,《登泰山记》是一篇 动,色彩鲜明;剪裁得体,详略分 记》那样以主观抒情作为归结的游 耐读难教的散文。教学实践中,笔 明;境界高远,意蕴无穷。”然而, 记不同,既没有反映复杂的社会内 者发现不太为广大教师注意的时 这样的教学却要面对两个方面的 容,也没有抒发深刻的人生感慨, 间却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 一难题。 只是单纯地记叙作者冒风雪游泰 、教学面临难题 首先,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距 山的经过,客观地描绘泰山的雄伟 《登泰山记》主要写了奋力登 离。说起姚鼐,必然会说到“义法”, 壮丽”‘D,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 岱和畅观日出。一般来说,很多教 说到“义理”“考证”“辞章”,说到 河”“充实自我精神”等思想感情, 师都这样认为《登泰山记》以登览 “阴阳刚柔说”,说到“神、理、气、 学生要完全领会的确有不小的障 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用移步 味、格、律、声、色”等文章八要。普 碍。而且,作者还将季节的严寒转 换景之法,组成四幅气韵生动的画 遍的观点是:《登泰山记》高度体现 化为作品的冷峭,表现出极强的艺 面,层层推进,引人入胜,重点着笔 了桐城派追求“雅洁”反对“芜杂” 术韵味,正所谓“丰神远韵”,学生 于泰山日出 整篇文章以“空间”为 的特色,惜墨如金,明净简洁,用笔 理解起来更是不易。 线索,随着地点不断转换,逐渐完 简省到了极致,而且“雅洁.”之美还 由此可见,仅就游记而言,游 成游历。然而,有一点却不可忽视, 体现在语体风格、神韵笔法及谋篇 踪、景观、情感三大要素已经构成 那就是在作者俯视众山、仰观天际 布局等方面。然而,学生学习文言 教学难点,更何况还有“气韵…‘神 的视野变化中,山川、天地都是他 文普遍存在字、词、句式方面的障 韵”等,要解决这些难题,恐怕得另 襟抱宏阔的见证。 碍,这使文言文在疏通串讲过程中 寻f-I径。 2014_2/B 语文教学通讯57 l备教I 经典研读 本版主持/张末饲《 二、时间''llZ为存在 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隋杜 身、生活本身”②。 在历史的时间长河里,泰山在 时间是所有事物都具有的天 台卿《玉烛宝典》中有“腊,一岁之 然属性。作为事物存在的表征,时 大祭”。一年将过,人们除要祭祖敬 《尚书・尧典》中即被称为“岱宗”, 间既是过程的记录,也是人们描述 神,祈福求寿,还要避灾迎祥,迎接 自古就被历代帝王视为永固的象 事物存在过程或片断的参数,以及 新岁,正是万家新桃换旧符之际。 征和神的化身。从秦始皇公元前 度量事件的顺序。显然,空间不可 乾隆三十九年,姚鼐四十二岁,正 219年登上泰山封禅开始,历代帝 能脱离时间存在。《登泰山记》 值人生;}士年,参与纂修的《四库全 王就接连登山封禅,文人墨客也不 惜墨如金,却有很多表明时间的语 书》也已经完成,又以御史记名,再 断登山歌咏。由此,泰山便别具人 L . 口O 1.具体时间。 l:L ̄tn,“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1774年腊月)、“是月丁未”(十二 月廿八日)、“戊申晦”(戊申这一天 是月底,十二月廿九日,除夕)、“五 鼓”(五更)、“是日”等,都标示具体 时间。 2.泛指时间。 比如,“古时…‘古”“自唐显庆 以来”“远古”等,都是着眼历史指 称时间。 3.时间副词。 比如,“始”“今”“及既上”“稍” “须臾”等,都表示时间变化。 这些关于时间的表述,隐含着 很多信息——寒冬、腊月、雪天、傍 晚、深夜、拂晓、日出、早晨,尤其是 日观峰观日出一段,时间不过是日 出前后的一刹那,却分了待日出、 日将出、日正出、日已出等几个时 段。不仅如此,全文还有三个时间 更迭——从日落到日出,从夜到 展,从旧年到新-mr-,并由此形成三 个对照——夕阳晚照与旭日东升 对照,雪夜漫长与破晓刹那对照, 当下场景与未来前景对照。 再将视野和思路置于更加宏 大的时间背景上看,十二月为“腊 月”,是年岁之终。自周代,岁末的 腊祭活动就世代相沿,腊月一直是 “祭祀之月”。古籍对此也多有记 载。比如,《礼记・月令》中有“孟冬 之月,门间腊先祖五祀”:汉代应劭 《风俗通・礼典》中有“腊者,接也, %El语文孰学通讯2014 2/B 以养亲为名辞官南归,正处在人生 文地理、历史风貌的内涵。清顺治 重大变动之际。在这样一个n,-j- ̄交 十if--(1653年)京福官道修通,泰 替、人生变动的重要时期,姚鼐却 安成为南北通衢,文人名士登山更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于 是出现“井喷”,一时间名人荟萃, 岁末“丁未”“戊申”两日登山,而且 名作云集。姚鼐所处的时代,乾隆 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就登泰山6次,《四库全书》的两"ifG_ 真可谓路途遥远,攀登艰难。不仅 总纂修官纪昀、陆锡熊还有同属 如此,待日出时是“大风扬积雪击 “乾隆三大家”的袁枚、赵翼、蒋士 面”,观日出后是“冰雪,无瀑水,无 铨等均与泰山有密切联系。显然, 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真可谓 姚鼐辞官南归途中登临泰山,既有 雪虐风饕,天寒地冻。其间,一路劳 传统的登高文化心理,又有抚今追 顿,一夜静坐,一刹精彩,既有纵横 昔的情怀,更有人生命运出现重大 古今之思,又有跨越昼夜之苦,空 变 ̄B,-J-的感受与思考。 间与时间就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了 2.时间映照着情感。 一起。 “中国人善于从时间中引申出 由此可见,教学中仅仅关注空 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时间也必然 间、景物的变化显然不够,时间作 是具有情感化、心理化的主观意 为文本重要的存在,也应引起足够 识。”⑧冒雪登岱之前,姚鼐辞去四 的重视。 库馆纂修官和刑部郎中等职务,决 三、时间内涵丰富 计还乡。辞职主因,一般的说法是 美国人类学家、文化学家霍尔 姚鼐与当时的《四库全书》总纂修 在其享誉世界的《无声的语言》中 官纪昀、戴震等主盟学坛的汉学派 指出:“时间会说话,而且比有声语 在学术思想上有严重分歧一——后 言更为直截了当、清晰明白。”《登 人称之为“汉宋之争”。 泰山记》中的时间就蕴藏着丰富的 收录《登泰山记》的《惜抱轩文 内涵。 集》中的《晴雪楼记》有“余驽怯无 1.时间隐藏着文化。 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 时间虽然是客观世界的基本 消其沉忧”,表明姚鼐登岱的直接 存在形式,但“在中国人的哲学思 目的是“消其沉忧”。除此之外,在 想观念里,时间不只是简单的钟表 与此行相关的很多文献中,姚鼐也 刻度,是与事物的发生、成长和发 流露出了复杂的心情。比如,《阜城 展的客观时间相联系,是与人生命 作》中的“披我故时裘,浩歌出皇 运、心理态度、经验感受、历史事实 京。旁观拥千百,拍手笑狂生”是洒 和生活事件等因素密切联系在一 脱,“单车十二月,自此将何征”是 起。或者说,时间直接就是历史本 迷茫:《于朱子颖郡斋值仁和申改 本版主持,张志刚 经典研读 l 备教l● 翁见示所作诗题赠一首》中的“径 “桐城派”古文的集大成者,并成就 化。 辞五云双阙下,欲揽青天沧海流” 了“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 《登泰山记》中,泰山日出虽是 是慷慨,“自从通籍十年后,意兴直 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的局面。 刹那的精彩,却是笔墨最重处,而 与庸人侔”是惭愧;《岁除日与子颖 冒雪登岱,似乎就是姚鼐的命运转 且时间的推移也格外明显——景 登日观观日出作歌》中的“即今同 折。 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是飘 四、时间导引教学 物随着“戊申晦,五鼓”“待日出” “稍见”“须臾”“回视”变化而变化。 逸,“鹤骨撑青穹”是豪迈。 《登泰山记》以山水景致糅合 其间,还有日出的三个步骤:日将 刘大樾《朱子颖诗序》说:“姬 人文情'15,用干练简洁之笔写了泰 出——“云一线异色”:日正出—— 传以壮年自刑部辞官南归告归田 里,道过泰安,与子颖同上泰山,登 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 幽怀远韵与子颖略相近云。”心情 复杂,情绪沉忧,却豪气充盈,境界 高远,这些都蕴涵在《登泰山记》的 时间里。 3.时间暗示着命运。 中国传统哲学对时间的理解 是“天人合一”的,常把人的生存活 动与时间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和 作用的整体。换句话说,就是时间 (天)在人的活动之中,时间会影响 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也会反过来影 响时间。“中国哲学有‘时势’的思 想,强调人的活动与时间的一致 性。”④“中国人的时间直接与人生 命运、生活世界相融合。中国人似 乎更善于从时间中引申出人的存 在价值与意义。”⑤不仅如此,古人 还常认为人的所有活动的结果都 与时间有关,在不同的时间从事同 样的活动,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并由此产生了“择日”“择时”的思 想,把时间与人世吉凶和命运联系 在一起。 《登泰山记》中,时间已经与历 史、人生、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融 合为一体,姚鼐是在大自然中体察 万物:沉沉暗夜与风雪击面之后, 迎来晴朗空灵的一片光明,不正是 消沉迷茫之后继承先贤桑梓事业 以文章立身的决心和自信吗?南归 之后的40年,姚鼐孜孜不倦于文 化教育、诗文写作、理论阐发,终成 山文化与山水之胜,篇幅短小却内 “须臾成五彩”:日已出——“日上, 容充实。通观全篇,正是时间的联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想 结使作者描绘的景观从人文到自 象一下灿烂霞光下卓立于山巅的 然,由局部到整体,使文章有物有 人,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序,结构井然。教学《登泰山记》,沿 综上所说,追随作者融入天地 着时间的脉络触摸文字,有些问题 之间,以时间串联的空间景物的变 就会得以显现。 化便显得更为清晰,作者“自强不 1.抓住非常之语,思考非常之 息”的精神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情。 热爱与赞颂之情,也显得格外真 寒冬,腊月,雪夜,天地冰冷, 切。 草木枯寂,万家迎新,时序交替,人 注释: 的感情在这样的季节里似乎也应 ①贾传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多解 该沉寂一段,但“余以乾隆三十九 大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领起的 104. 下文,却是“迷雾冰滑”“苍山负雪” ②③余治平.时间的哲学[J】.东南学 “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 术,2002(3):l19. 音迹”“雪与人膝齐”,特殊的时间, ④何丽野.时间观:西方的“天人分 特殊的登山,路远山高,天寒地冻, 离”与中国的“天人合一”[J].社会科学, 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特殊感情呢? 2010(8):100—101. 2.以时间为主线,梳理全文脉 ⑤余治平.时间的哲学【J】.东南学术, 络。 2002(3):119. 《登泰山记》除开头概括介绍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 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与形貌外,主要 属中学;200063) 内容可归纳为“前日沿中谷西谷登 山——傍晚登顶远眺城郭——次 日清晨山巅喜观日出——日中游 观庙宇碑刻”,时间变化中,有“自” “历”“穿”“越”“至于”一气而下的 艰苦旅程,有四十五里山道与七千 余级石磴冰阶,有“始循”“越”“复 循”“遂至”的路线变化,有雪夜静 坐与风雪击面的寒冷,有旭日喷薄 与色彩斑斓的壮丽,如此大费周 章,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情怀呢? 3.分解重要时段,理解景物变 2014.2,B语文戟学通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