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中的文化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21卷第2期 2013年4月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Industry Vo1.21 No.2 Apr.2013 城市设计中的文化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张 磊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突出城市的个性化文化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城市文化的再生也已成为促进城市 积极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着眼于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设计理论与文化再生之间的相互关 系,分析了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与所起的作用,城市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属性的凸显,有 助于特色文化城市的形成。 关键词:文化;城市设计;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540(2013)02—063—05 The study of cultural urban desig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ZHANG Le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Hefei,230022) Abstract.At present,in the urban design field,it is essential to express the character of the city and the cultural regener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tools for urban develop— ment.This paper looks at the specific cultural area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enters。the research focus on urban design theory and cultural regeneration.The experiences of the cultural regeneration of citi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Culture;City;Development;Urban Design 在国内,“文化”一词常被用来表达民众的 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自改革开放以来的 3多年里,促使城市文化的再生已逐步成为城市 在经济获得充分发展后提升软实力与扩大影响 力的自我需求,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宣传 城市的工具。目前,文化复兴已经成为促进城 市特色风貌与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表达方式。其 作为目前城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及技 计中关于文化再生的经验十分丰富,其实施方 法众多,无标准的模式。然而,就一般而言,其 主导设计理念除满足经济需求外,主要考虑的 是尽可能贴近符合城市自身所表现出的内在艺 术和文化形式。 在现有社会与经济活动背景下,在城市设 计领域的做法应该是将城市的发展、振兴与城 市的艺术和文化活动紧密联系,使得城市发展 与城市文化地位与文化品质的提升相互协调。 换句话说,城市设计过程有关城市中心地区的 振兴必然涉及文化再生,因此,深刻理解来自文 术路线之一,主要方式是通过恢复城市人文传 统、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和发 展区域化的城市文化特点。根据国内相关文献 与实践的部分案例[1 。。,可以发现,现有城市设 收稿日期:2013—02—28 化的多种影响将有助于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更加 作者简介:张磊(198O一),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文化传承。 第2期 张磊:城市设计中的文化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65 提供相应的空间与场地,并应以此作为未来城市 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另外一个层面则是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政治氛 围下对待文化的态度的变化,既必须适应具有更 广泛特点的“后现代”审美观下的文化消费与需求 模式转变的社会与文化背景。这种特点不仅表现 为城市流行文化的崛起,也同样显示出一些折中 意味,既尽可能的创作并选取具有较高文化价值 且能够打破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主义艺术二者之 间壁垒的文化产品。与这些新的社会需求相对应 的社会群体则拥有一定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这 些社会群体已经被定义为:“从事如经济,金融,商 业类等高薪企业或服务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者 管理人员,……,他们也通过自身的需求与消费, 反过来影响了城市的品味与风尚_1 。这一群体 所形成的新的影响文化的消费模式显示出社 会中已经确定了其“新的文化中介者”的地位。这 些“新的文化中介者”成为专注于生产和消费的象 征,而其中的艺术家,媒体专业人士或知识分子经 常聚集的城市中心空间将富集相应文化资本[1 。 此外,城市为满足后现代文化的象征的相关文化 产品的消费需求,必须产生适应文化的建筑环境。 而城市设计也必须根据使用目的,提高建筑的时 尚感,大力发展城市文化设施与公共艺术设施。 很明显,文化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在现代城市 的发展中,城市设计中的文化意义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城市文化复兴的技术实践,满足城市的发 展,应遵循城市文化其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 再生,才能有效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2城市设计与城市景观的文化再生 西方国家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转 型。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设计过程中利用文化 再生所建设的城市被称为“创业型城市”_1 。这 种转型与变化的动力源于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方 式,主要体现在经济的转型、城市管理与运营方式 的变化以及新的城市政治特征的转化。当然,最 为重要的则是城市能否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 吸引资本的投资意向。 图3查埃多地区灾后 (资料来源:城市的演变一21世纪之初的城市建筑) 在促进城市发展的经济活动中,重建城市中 心城区或者是创建一个新的城市景观是促进城市 发展和提升城市居民自豪感的有效手段,且应该 更为关注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社会和文化生 活。城市文化再生最为显著成果则是突出重要的 城市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设计,这将使得该城市区 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城市复兴的过程中发挥至 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葡萄牙里斯本查埃多地区火 灾后的重建(图3),设计师阿尔瓦洛・西扎认为 该区一直被认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但在大火之 前却已经走向了衰败,设计摈弃了完全还原与完 全更新的两种思路,而是在设计中继承原有地区 的特性和空间肌理,并引入城市新的元素——地 下交通系统来完善地段功能结构,使地段在改造 后出现新的活力(图4)。大卫・哈维认为:在城 市发展中,与城市经营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 城市设计方法。当无处不在的现代建筑风格与独 特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在城市建筑形态中的竞争趋 势取决于城市领导者采取何种吸引潜在的投资者 决策_1引。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这样的做法有着 双重的优点,首先代表了消费的新观念与物质化 象征,代表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市民的自豪感,因 此,这有着降低受全球化的影响所造成的疏离和 排斥的感觉;此外,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消费到 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通过这种方式,运用城市 的建筑环境被看作一种用于沟通城市管理过程中 的管理主义和企业主义的有关城市设计的 工具_19]。 第2期 张磊:城市设计中的文化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67 制定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与文化因素并重的考 虑将有助于制定良好的城市未来发展战略。 在具体实践中,城市设计中文化再生的框架, 应该根据并围绕文化原则以展开城市设计,突出 建筑环境创造的过程,集成相应的城市文化战略。 而明确的有关城市设计的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 应该建立在考虑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及其形成的 基础上,确保文化再生。 参考文献 l何镜堂,王世福,费彦.地域化的城市设计方法初 探一以广州国际金融城方案为例[J].南方建筑, 2012(4):4—7. 2杨俊宴,谭瑛,吴明伟.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 研究——南京南捕厅街区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 戈Ⅱ,2009(2):87—92. 3李娜,李泽新,谢大成.传承城市文脉的城市设计方法 初探——以泸州市沱江两岸景观概念性城市设计为 例r-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6):22—27. 4黄瓴.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0. 5陈伟.融外滩建筑精髓立海派文化特色——上海市十 六铺地块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征集德国SBA公司方 案研究[J].中国园林,2007(1):33—4O. 6卢济威,王幼芬,宫浩原,等.步行商业区的交通、生 态、历史整合——杭州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区城市设 计[J].城市规划,2003(2):49—54. 7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建筑和城市设计发展战略研究 [J].建筑学报,2005(8):5—9. 8姜涛,姚阳.浅谈城市“显性”设计中的历史文化遗 产——塑造城市个性的新立足点[J].四川I建筑,2006 (3):21—23. 9李焱.场所的魅力——探索城市艺术设计的价值和方 法[J].建筑与文化,2011(8):l1O一111. 1o马仁锋.滩涂围垦土地利用方式演进的文化阐释及 其对海洋型城市设计启示——以浙江省为例[J].创 新,2012(6):99—102. 1 1 Bassett,K.Urban cultural strategies and urban re— generation:a case study and critique[J].Environ— ment And Planning A,1993,25:1773—1788. 12 Zukin,S.Loft Living: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M].1982.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3 Montgomery,J.Cities and the art of cultural plan— ning EJ].Planning Practice&Research.1990,5 (3):17—24. 14 Williams,R Culture r .London,Fontana,1981. 1 5 Featherstone,M.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 ernism.1991.London,Sage. 16 O Connor,_『. Wynne,D.City Cultures and the 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Manchester,Manches— ter Institute Popular Culture.(1995). 1 7 Hall,T.&Hubbard,PJ.The entrepreneurial city: new urban politics,new urban geographies?,Pro— 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6,20:153—174. 18 Harvey,D.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 ism: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Geografiska Annaler,1989,(7)B:3—17. 19 Harvey,D.From space to place and back again:re— lfections o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in:J. Bird,B Curtis,T.Putnam,( Robertson&L. Tickner(Eds)Mapping the Futures:Local Cul— tures,Global Change(London,Routledge).1993. 20 Bourdieu,P.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