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作者:陈 虹
来源:《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12期
创 新 点
本课主要解决的是文化认同感的问题,仅靠教师的讲解,远远不够,效果也不好。所以,以学生的合作探索为主,利用信息技术先进手段,拓展学生的感性和思维空间,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最后一课,从了解到爱是升华,从制度认同到文化认同也是升华。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特点,所以,使学生学好本课,也有利于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本课由文化了解入手,提升出文化精髓,再到民族精神,层层深入。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使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能力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看问题的能力。
a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重点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学资源及环境
教师利用PPT课件在多媒体教室讲授。 教学策略
采取“提问-辩难”来培养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对自己的思考负责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主体参与”的策略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着手,主动参与,努力实践,让学生在运动中主动高效地获取“有活力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短片:播放《奥运八分钟》短片。
教师引导:在短片中,古老的中国,5000年的历史沉淀如大江奔腾入海一般喷薄而出,让我们意犹未尽,但八分钟时间展示的内容毕竟有限,如果再给你一分钟,你会向世界展示哪些中国文化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在片中所看到的中华文化的元素,大胆设想再加一分钟将要展示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漫步在中华文化的殿堂。 探究主题一: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 ◆ 活动1:文化长廊
学生课前自愿结成学习小组,从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查找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研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有个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中华文化的距离,从内容上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各尽所能,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信息共享,生生互动。在研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内容充实、取材广泛、样式精美,课堂上学生展示的积极性很高。
小结: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活动2:畅所欲言
多媒体展示:Flash展示《2008年奥运会奖牌介绍》。
活动目的:以学生关注的奥运奖牌为切入点,感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体现在浓厚的民族特色,从更深的层次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活动过程:学生讲述2008年奥运会奖牌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对弘扬中国文化有什么启示。
小结:我们要走向世界就必须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奥运奖牌的成功正是因为奖牌很好地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载体,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很好地诠释了现代奥运精神,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通过奥运会这个全世界的人们共同的盛会,让世界了解了中华灿烂的文化,弘扬了我们的文化。
探究主题二:中华文化的特点
◆ 活动3:多媒体展示余光中的配乐诗《乡愁》
活动目的:在当今时代与世界的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具体文化谈其影响,总结出中华文化的特点。利用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一抽象的知识点。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创造的情境一步步升华,也由此引起了他们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活动过程:欣赏配乐诗,融入情境,交流感受,思考为什么人民和祖国人民心连心。教师作补充,结合上一活动中小组研究的过程谈谈中华文化的特点。将学生的体会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加以概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结:一脉相承的文化,使和人民心心相通,这正是文化的力量,因为人民的根在,人民文化的根在,正是这种全民族认同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和鼓励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探究主题三:中华美德 代代传承 ◆ 活动4:亲近传统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伦理道德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活动过程:多媒体展示:展示电视台焦点访谈《亲近传统》中介绍的《百家讲坛》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片段。学生讨论思考:“百家讲坛为什么会深入人心?”结合自身经验谈体会:“你已经继承了哪些中华传统美德?还有哪些是仍然需要努力去学习和继承的?”
小结:感受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灿烂的华夏文明穿越了五千年的沧桑。 ◆ 活动5: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
活动目的: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美德,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引导学生从主观到客观来看待问题。
活动过程:
第一,讲出三个历史故事反映的传统美德,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白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第二,列举感动中国的人物例子。
第三,面对开放的时代中的中华文化,我们如何做?
小结: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继承、发扬、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课下拓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地位高,影响深远,已经引起了许多外国朋友的兴趣。因此,2008年奥运会期间将会有许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届时也会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到长春观光游览。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志愿者,你将如何向外国朋友介绍长春?
活动过程:
第一,设计一段导游词,介绍长春的文化特色。
第二,同学合作,搜集资料,介绍长春的文化特色,并制作成幻灯片,展现给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认识转化为行为,使信念上升为信仰,人人争做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教学反思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兴旺发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于是,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学科整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灿烂文化的广博精深,重点理解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从而自发地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这一目标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看、讨论、思考中顺利完成预期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达到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置思维冲突,诱发思维碰撞,诱导学习动机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较感兴趣于有“挑战性”的任务。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注意设置学生的思维训练,如,如果给《奥运八分钟》加一分钟,你会向世界展示哪些中国文化?于丹的《论语解读》为什么会红遍祖国大江南北?面对开放的时代中的中华文化,我们如何做?这样的思维冲突的情境,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增强时代气息和可信度
通过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做到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政治课教育的可信度。特别是结合当前的时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热点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如播放Flash 《2008年奥运会奖牌介绍》,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以自己直观感受来体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再次从情感上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学生继承中华文化的热情,这时,再适时播放焦点访谈《亲近传统》片段,让学生从身边实际感受传统美德穿越沧桑,懂得传统美德代代传承的重要意义。将传统美德与八荣八耻相联系,贴近生活,最后,通过中法文化年和中俄文化年的图片,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本课的一些不足和改进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未必是手段越多效果越好,不要让教师、学生成了多媒体课件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奴隶”。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没有区别。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更多的思考权、活动权交给学生。在对教材的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符合必要性、创新性、实效性三项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关于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不能为讨论而讨论,在讨论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