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苦与甜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苦,甜也就没有滋味,但只要我们有梦想,其实当下是苦的,那我们也因有期盼⽽⽢之如饴。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名⼈故事: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名⼈故事:袁隆平奋⽃的故事
我国杂交⽔稻之⽗袁隆平出⽣于1930年,⼋⼗⼏岁⾼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和坚持的⾊彩,不畏艰难,知难⽽进是袁隆平院⼠做科研⼀贯的原则。“⼀颗种⼦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批⼤学⽣。那时国家实⾏毕业分配,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中最难忘的18年岁⽉——这些⽇⼦⾥,他⼀边教书育⼈,⼀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饥荒像蝗⾍般掠过中华⼤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定要研究出⼀种⾼产的⽔稻,让⾃⼰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的判断没有错,⽆数次实验、⽆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馁。
天才都是百分之⼀的灵感和百分之九⼗九的汗⽔,有⼀天,袁隆平像往常⼀样⾛在实验⽥⾥,突然发现⼀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篇⼆】名⼈故事: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发现了⼀株\"天然杂交稻\",鹤⽴鸡群,穗⼤粒⼤。但是,第⼆年,\"⼤⽔稻\"的种⼦播下去,结果,⾼的⾼,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的袁隆平,在19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钵⾥⾯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篇论⽂《⽔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化(hua)⼤⾰(ge)命\"停刊前的最后⼀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持袁隆平的试验。
\"⽂化(hua)⼤⾰(ge)命\"开始不久,\"⽩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的臭⽔沟⾥。
就在要被抓进\"⽜棚\"的时候,⼯作组却从学校档案⾥⾯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稻雄性不育\"列⼊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的⼀天,试验⽥被⼈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埂边的污泥⾥,他⼜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年6⽉,他⼜被派往100公⾥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泽东思想\"。两个⽉后,因为两个助⼿写信向上⾯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了⼀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作。
【篇三】名⼈故事: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袁隆平他们开始到⽓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个⼈的科研⼩组⼜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民⽇报》发表《农业学⼤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稻。它们⼀⼤丛匍匐着,穗粒⼜⼩⼜少,⼀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师的助⼿李必湖⼀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组织了⼀个全国性协作组。3⽉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百多名农业科技⼈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代正在抽穗,还没有⼈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家做实验。 \"他这个⼈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这个科研⼩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点都不保留\"。\"
⼈多⼒量⼤,很快,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稻产量都⽐常规⽔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设计了⽗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竿\"赶花粉\"的⼟办法,将种⼦产量从亩产5.5公⽄提⾼到40公⽄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年。稻⽥边的⼴播⾥,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地震、⽑泽东逝世等⼤事件。稻⽥⾥⾯,稀稀疏疏的杂交⽔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积试种,208万亩杂交⽔稻,增产20%以上。 杂交稻⾯积开始急速推⼴,到1998年,全国有⼀半的稻⽥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推了⼀个光溜溜的⼩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个也是迄今为⽌⼀个特等发明奖。
【篇四】名⼈故事:⾃在随意的⽼头
现在,他的办公室⾥⾯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头⼦还是坚持在第⼀线做科研。每年⼀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埂,旁边⼈想扶他⼀把,被他⼀下挡开了,\"你以为我⽼了啊,我蹿⽥埂⽐你年轻⼈还快当!\"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在随意的⽣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服,就先在⾃⼰⾝上⽐试⼀下,然后⼜在助⼿⾝上⽐试⼀下,买上⼀⼤堆,回来就⼈⼈都发⼀件。有次到⾹港中⽂⼤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他全部拿出来,设⽴了⼀个杂交⽔稻基⾦,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作者。
他经常跟⼈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的⽔稻长得像⾼梁⼀样⾼,稻穗像扫帚⼀样长,颗粒像⽟⽶⼀样⼤,他和助⼿们⾛累了,就在稻⼦下⾯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边英语好的年轻助⼿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个理想:要让杂交⽔稻推⼴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廖伏明感慨说,\"袁⽼师⼜有追求⼜能⾃在,是个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