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现代交际·2019年6期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李晓菲
(德州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23)
摘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幼儿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幼小衔接是每位儿童健康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转折阶段。由于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和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衔接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 衔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6-0174-02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就目前教育环境而言,幼儿教育与其他学段教学模式不同,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主张“寓教于乐”。其他学段的教育以课程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幼小衔接问题成为社会教育的热点问题。(1)幼儿园的课堂随意性较大。很多都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适当地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完成25分钟的教学;而小学的课堂相对枯燥乏味,刚进入小学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对于课堂的规则意识,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课堂中会被无关的事情所吸引,因此40分钟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很漫长。(2)幼儿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大多是直观教学,加之教学环境温馨、富有活力让幼儿可以在实践中运用多种感官,注重情感的体验进行学习,而且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实践,通俗易懂,使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然而小学教育的教学环境严肃、单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以讲述为主的集体教学,教学内容固定、统一,所以难以调动全体儿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更愿意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的单一性,教学形式固定,因此教师更注重逻辑与知识的学习。(3)在幼儿园教师拥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另一方面从情感讲更像是一位“妈妈”。给幼儿以温暖,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启蒙,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虽然处于5~7岁的学龄儿童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方面正处于全面发展的时期,但心智还不成熟,敏感而脆弱,面对初入小学的陌生环境,容易产生不适感。如:不愿与人交谈、厌学等。这一阶段的幼儿需要老师与家长的安抚,帮助幼儿平稳地度过幼小衔接阶段。(4)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小升初提前到幼升小,幼小衔接成为大班孩子家长的焦点。面对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家长们将问题聚焦在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幼儿参加各种学前班、兴趣班,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以此来解决了幼小衔接的问题,但忽略了儿童内心情感的变化。二、幼小衔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但小学教育实行的是分科教学;幼儿园更加贴近生活,小学的科目更加具体,那么如何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学会更多的知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就将矛头指向了幼儿园,让教师提前开设小学的课程,这同时也在无形中带给了学生和教师压力,提前开设的小学的课程不仅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且有可能会揠苗助长,甚至让幼儿产生厌学的心理,不利于幼儿今后的终身发展。因此这种教育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面对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为人们更偏爱的方式。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幼儿教育的管理、教学模式及内容上更倾向于小学阶段,注重对幼儿知识的灌输,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开发。(二)幼小衔接等于知识的衔接市场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大肆地宣传兴趣班、学前班,这就导致了虽然教育部门明令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但是屡禁不止。但其实,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比起知识的衔接,幼儿心理的转变、对周边环境的适应以及一个良好习惯与状态的养成,对于幼儿来说更重要。虽然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幼儿,但是起主导作用的却是家长与老师,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帮助幼儿平稳地从幼儿园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三、解决幼小衔接的策略(一)幼儿园树立正确办园理念,积极配合幼小衔接(1)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幼儿进入小学前的准备。老师要增加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大班的幼儿大都具有对小学的憧憬与向往,想要成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可以开设社会领域的课程《我要上小学了》,让幼儿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增作者简介:李晓菲,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5级,本科。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175注幼儿的发展,多与幼儿沟通交流,培养幼儿自主的能力,帮助幼儿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其次,家长需要科学地认识幼小衔接,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举办的幼小衔接的相关活动,充分利用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各种资源,提升自我。(四)吸收借鉴西方的文明成果幼小衔接不仅是我国的教育热点问题,其他一些国家也同样重视,强调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连贯性。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出台法令等相关保障幼小衔接,如美国的开端计划。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加强家园合作之外,还非常重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合作。日本的“幼小衔接推进校”中,不仅仅采取观摩的方法让教师了解不同机构的教育,还鼓励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合作,形成团队,一起编制课程,进行教学互换,促进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一体化培养,实现幼小的无缝衔接。参考文献:强自我意识。(2)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对于儿童来说受益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一滴的养成。让幼儿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去完成,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加自信心,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让幼儿养成爱思考、勤动脑的习惯。(二)加强小学的幼小衔接(1)加强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联系。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方法、作息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需要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相互交流,如为幼儿和小学教师建立良好的学习平台,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老师走入小学课堂,小学教师走入幼儿园,真正地体验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将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进行衔接。(2)加强小学教师的幼小衔接意识。幼儿初入小学,面对新的环境、同学、老师,在儿童心中,老师是他们可信赖的人,所以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如在作息方面可以给幼儿一个缓冲的时间,逐步养成固定的作息;在课堂上给儿童更多的鼓励,小学老师要多加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给予更多的关爱。(三)加强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帮助和引导。由于幼儿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幼儿园老师及相关活动,所以理解过于片面,家园合作也过于被动。因此,作为家长应全方面地关(上接第177页),因此,写作者应该减少写作中的回避行为,并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写作任务。参考文献:[1]刘丽伟,李敏谊.在家努力还是参与学校: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情况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5(6):31-39.[2]苏伟.幼小衔接问题之我见[EB/OL].山东学前教育网.[3]张宏.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张丽,傅淳.幼小衔接研究文献分析[J].幼儿教育,2012(4).[5]邬春芹.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幼小衔接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3.责任编辑:杨国栋[1]Brown H D.Affective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 Learning,1973,23(2):231-244.[2]Cheng.Y.A measure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nxiety:Scale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4(4):313-335.[3]Daly.J.A&Miller.M.D.The empirical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of writing apprehension[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1975(3):242-249.[4]Horwitz E K,Horwitz M B & Cope J.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2):125-132.[5]Pajares,F.&Johnson,M.J.Confidence and competence in writing:The role of self-efficacy,outcome expectancy and apprehension[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1994,28:313-331.[6]李炯英.李青.我国外语焦虑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外语类期刊近十年(2006—2015)论文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2016(4).[7]郭燕.徐锦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度研究[J].外语界,2014(4):2-11.[8]李博瑶,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焦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9]孟春国.陈莉萍.大学生外语学习焦虑干预个案研究[J].外语界,2014(4):21-29.[10]吴育红.顾卫星.合作学习降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6):52-55.[11]张迪.英语专业研究生二语学术写作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D].广西大学,2016.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