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原文译文赏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 导语】《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它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的⽂明进步。下⾯是分享的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国风·魏风·园有桃》

  先秦:佚名

  园有桃,其实之肴。⼼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也骄。彼⼈是哉,⼦⽈何其?⼼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之忧矣,聊以⾏国。不知我者,谓我⼠也罔极。彼⼈是哉,⼦⽈何其?⼼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译⽂】

  园⼦⾥的树上结满了鲜桃,那些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但我内⼼⾥充满忧伤情怀,低唱着伤⼼曲浅呤着歌谣。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啊,肯定说我书呆⼦清⾼孤傲。这些通达之⼈说的很对啊,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为好?我内⼼⾥⽆尽的忧伤情怀,普天下之⼈你们谁能知道!你们谁能真正理解我⼼啊,我还是不要空⾃伤怀的好!

  园⼦⾥的⼩枣树枝繁叶茂,那些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但我内⼼⾥充满忧伤情怀,姑且到⼴袤⽥⾥转悠⼀遭。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啊,肯定说我书呆⼦是⼤傻冒。这些通达之⼈说的很对啊,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才好?我内⼼⾥⽆尽的忧伤情怀,普天下之⼈你们谁能知道!你们谁能真正理解我⼼啊,我还是不要空⾃伤怀的好!

  【注释】

  之:犹“是”。肴,吃。“其实之肴”,即“肴其实”。

  之:犹“其”。

  歌、谣:曲合乐⽈歌,徒歌⽈谣,此处皆作动词⽤。

  ⼠:古代对知识分⼦或⼀般官吏的称呼。

  彼⼈:那⼈。是:对,正确。

  ⼦:你,即作者。何其:为什么。其,作语助词。

  盖(hé):通“盍”,何不。亦:作语助词。

  棘:指酸枣。

  聊:姑且。⾏国:离开城⾢,周游国中。“国”与“野”相对,指城⾢。

  罔极:⽆极,⽆常,妄想,没有准则。

  【赏析】

  这⾸诗语⾔极明⽩,表现的思想感情也很清楚,然⽽对诗⼈“忧”什么,时⼈为何不能理解他的“忧”,反认为他骄傲、反常,难以找到确切答案。同时他⾃称“⼠”,⽽“⼠”代表的⾝份实际并不确定,《诗经》中三⼗三篇有“⼠”字,共54个,仅⽑传、郑笺就有多种解释,如:“⼠,事也”,指能治其事者;“⼠,卿⼠也”;“⼠者,男⼦成名之⼤号也”;“⼠者,男⼦之⼤号也”;“⾔⼠者,有德⾏之称”;“⼠,军⼠也”;“他⼠,犹他⼈也”等,所以这个⾃称“⼠”的诗⼈是何等⾓⾊,很难认定。与之相应,对此篇的主旨就有了多种臆测:《⽑诗序》谓“刺时”,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作实为“晋⼈忧献公宠⼆骊姬之⼦,将黜太⼦申⽣”;丰坊《诗说》说是“忧国⽽叹之”;季本《诗说解颐》以为是“贤⼈怀才⽽不得⽤”;牟庭《诗切》以为是“刺没⼊⼈⽥宅也”。今⼈或说“伤家室之⽆乐”,或说“叹息知⼰的难得”,或说“没落贵族忧贫畏饥”,或说“⾃悼⾝世飘零”,或说“反映了爱国思想”,不⼀⽽⾜。《诗经选注》说:“我们从诗本⾝分析,只能知道这位作者属于⼠阶层,他对所在的魏国不满,是因为那个社会没有⼈了解他,⽽且还指责他⾼傲和反覆⽆常,因此他在忧愤⽆法排遣的时候,只得长歌当哭,⾃慰⾃解。最后在⽆可奈何中,他表⽰‘聊以⾏国’,置⼀切不顾了。因此,从诗的内容和情调判断,属于怀才不遇的可能性极⼤。”故指此为“⼠⼤夫忧时伤⼰的诗”。

  此诗两章复沓,前半六句只有⼋个字不同;后半六句则完全重复。两章⾸⼆句以所见园中桃树、枣树起兴,诗⼈有感于它们所结的果实尚可供⼈⾷⽤,味美⼜可饱腹,⽽⾃⼰却⽆所可⽤,不能把⾃⼰的“才”贡献出来,做⼀个有⽤之⼈。因⽽引起了诗⼈⼼中的郁愤不平,所以三、四句接着说“⼼之忧矣,我歌且谣”,他⽆法解脱⼼中忧闷,只得放声⾼歌,聊以⾃慰。《⽑诗序》说:“永歌之不⾜,不知⼿之舞之,⾜之蹈之也。”这位正是因为歌之不⾜以泻忧,决定“聊以⾏国”,离开他⽣活的这个城市,到别处⾛⼀⾛,看⼀看。这只是为了排忧,还是想另谋出路,⽆法测知。但从诗的五六句看,他“⾏国”是要换⼀换这个不愉快的⽣活环境,则是可以肯定的。诗云:“不我知者,谓我⼠也骄(罔极)。”诗⼈的⼼态似乎是“众⼈皆醉我独醒”。因为他的思想,他的忧虑,特别是他的⾏为,国⼈⽆法理解,因此不免误解,把他有时⾼歌,有时⾏游的放浪⾏动,视为“骄”,视为“罔极”,即反常。诗⼈感到⾮常委屈,他为⽆法表⽩⾃⼰的⼼迹⽽⽆可奈何,所以七、⼋两句问道:“彼⼈是哉?⼦⽈何其?”意思是:他们说得对吗?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这两句实际是⾃问⾃答,展现了他的内⼼⽆⼈理解的痛苦和⽭盾。最后四句:“⼼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诗⼈本以有识之⼠⾃居,⾃信所思虑与所作为是正确的,因⽽悲伤的只是世⽆知⼰⽽已,故⼀再申说“其谁知之”,表现了他深深的孤独感。他的期望值并不⾼,只是要求时⼈“理解”罢了,然⽽这⼀丁点的希望,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得以不去想来⾃慰⾃解。全诗给⼈以“欲说还休”的感觉,风格沉郁顿挫。

  这⾸诗以四⾔为主,杂以三⾔、五⾔和六⾔,句法参差。押韵位置两章诗相同,前半六句韵脚在⼀、⼆、四、六句末;后半六句换韵,韵脚在七、⼋、⼗、⼗⼀、⼗⼆句末,并且⼗、⼗⼀两句重复,哀思绵延,确有“长歌当哭”的味道。

  扩展阅读: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雅”中的《⽣民》、《公刘》、《绵绵⽠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地、奴⾪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道,主要与其实⾏奴⾪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以后,为缓和⽣产关系与⽣产⼒的尖锐⽭盾,缓和阶级⽃争,变奴⾪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中国政治与⽂化之变⾰,莫剧于殷周之

际……殷周间的三⼤变⾰,⾃其表⽽⾔之,不过⼀家⼀姓之兴亡,与都⾢之转移。⾃其⾥⾔之,则旧制度废⽽新制度兴,旧⽂化废⽽新⽂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变⾰,促使社会在精神⽂明⽅⾯产⽣飞跃性的进步,作为⽂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它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的⽂明进步。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风⾬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云胡不喜。

  青青⼦衿,悠悠我⼼。纵我不往,⼦宁不嗣⾳?

  青青⼦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宁不来?

  出其东门,有⼥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有美⼀⼈,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有美⼀⼈,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偕臧。

  婉兮娈兮。总⾓丱兮。未⼏见兮,突⽽弁兮!

  ⼗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与⼦还兮。

  ⼗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与⼦逝兮。

  硕⿏硕⿏,⽆⾷我⿉!

  ⼭有枢,隰有榆。⼦有⾐裳,弗曳弗娄。⼦有车马,弗驰弗驱。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何⼣,见此良⼈?⼦兮⼦兮,如此良⼈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